婺源县治城垣街道图
婺州(金华古称)地处“婺女之分野”而得名。婺女在婺源治水上天,乃婺女之源,故名婺源。为考证婺源县名由来,从小婺源城长大、从事婺源文化工作几十年的原县政协副主席孙兆铎先生带引大家实地考察了县治宝婺门遗址,并实地确认婺女庙原址不在2016年新建婺女庙而是西山麓下。旧县志也有明确记载。
婺女庙原址西山麓
孙兆铎先生说,60年代他曾见过国民乡土教材:婺源建县首要建婺女庙。为此,他早年考察过旧县治清华,从彩虹桥上供奉大禹像一侧看到婺女庙捐助的记载证实清华建有婺女庙。先前的宝婺门前是婺源最大、最繁荣的水陆交通码头,由此可推知:宝婺门为婺源正大门,但城门匾额不是“婺源”二字,而是“宝婺”二字,宝婺即婺女星。宝婺门正对着西山麓下婺女庙。清末民初,婺源河(乐安江上游)又被命名为星江。由此可见,婺女在婺源的位置显著。
参观婺女像
随后,婺女文化探索活动一行九人参观2016年新建的婺女庙和南门洲上的汉白玉婺女像,并描述婺女像:婺女像应为道教中女神仙形象,手中拿的是长矛和天书,而不是如意。
婺女庙供奉的婺女坐像
婺女坐像:玉面女神仙相,叠手端坐,金童玉女左右侍奉,一人持长矛,一人捧天书,构成一个“婺”字。
南门洲婺女像
婺女站像:玉面女神仙相,脚踏鳙鱼,右手长矛,左手天书,构成一个“婺”字。
新建婺女庙
篁岭五显庙
参观新建婺女庙,婺源文化研究者指出:婺源宗祠高大阔气,但传统庵庙小如路亭,同篁岭水口林的五显庙差不多大,庵庙墙体多为红色,不是佛教黄。
考察石门峡(左二吴进彬右一孙兆铎)
然后,大家又追随婺女足迹,沿江至大鳙山北余脉的石门峡。面对秀丽的石门峡,吴进彬先生感叹道:“想当年婺女在此根治了水患,留下这涓涓细流滋润着我婺源子孙万代。”
石门峡蛟龙瀑
座谈会上孙兆铎先生又把《婺女传说》完整地讲述了一遍。他娓娓道来,从盘古到女娲,再到尧舜时期,然后,婺女乘鳙鱼治水上天,最后,把境内的龙尾山,还有天书对应的“书乡”融合到传说中,把旧县志记载婺女治水的屡屡数语,完善成一个动听、完整的故事——《婺女飞天》。
婺女文化座谈会
最后,大家一致认可婺源县名来由为“婺女之源”,非“婺水之源”之说。县东晓鳙东头村确有大鳙山东流浙江开化至富春江的鳙水,可境内只有区区数里,且溪流很小,千年古县绝非以此命名。
交流婺女文化(左原县政协副主席孙兆铎、右婺源县文化研究所所长洪玄发)
有文化必有故事,有故事才有文化。《婺女飞天》在婺源世代流传,传说中的婺女美丽端庄,精明能干,能文能武,早已成为勤俭持家、内外兼修的婺源女子的化身。婺源人敬仰婺女,历朝屡有修建婺女庙的传统。县名、宝婺、星江之由来均与婺女星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可以说,婺源文明起源于婺女传说。在文旅融合的今天,作为婺女的故里更应倡导挖掘、传承、发展婺女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